bifa必发年少时住家在海伦路溧阳路(现为四平路)口,有家一开间门面的照相馆。外表简洁朴实,装饰并非华丽,同不远处四川路上的蝶花照相馆、鲁艺照相馆等,不可相媲美。但此馆却受到周围居民的青睐光顾,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历史、生活的影像和记忆。

  这家照相馆名为万华。孩童时,母亲教我识字,说我名字中的“华”字同万华照相馆的华字一样。“华”成为我认识的第一个文字。这家万华照相馆楼下是营业服务柜台开票,沿左边楼梯上去就是摄影室。室内有绘制的大幅彩色布景,有山水树木,亭台楼阁,房间陈设等,还有一幅城楼布景,画得非常逼真。室内中间有一部可以前后推拉移动的立地式车架上置有照相机。摄影师在拍照时手按快门,并做手势,如同导演般启发调动顾客的表情、神态姿势,以在最佳瞬间按下快门拍成最佳成像。

  记得那年春节时,姐姐带我和弟弟去“万华”拍照。摄影师安排我们三人坐在背景是城楼前的华表下。当年不到十岁的我和弟弟身穿棉袄,头戴棉帽,脚蹬棉鞋。姐姐梳着两条短小辫,含笑扶着弟弟。而我初上镜头,则有些紧张而不知所措,傻乎乎地对着镜头。这张姐弟三人照,是我第一次拍照,现在仍保存着。

  照相馆为了做好生意,还精心挑选了十多张人像作品照,陈列在橱窗里展示。照片有黑白的,也有上色彩的(当年还没彩照),照片上大部分是工农兵形象,还有朝气蓬勃的中小学生和鹤发童颜的慈祥老人。个个都神采奕奕,光彩照人,引来许多人驻足围观。有一天,邻家张阿姨向我母亲道喜,说我家外孙照片在照相馆橱窗里展示了。母亲赶去看了,果然是六岁时的小外孙bifa必发,照片上了彩色,穿着白色毛线衣、蓝色背带裤,咧着小嘴,笑得很甜bifa必发,惹人喜欢。

  那年月里能购置一台照相机的人家为数不多,照相机属于高档商品,一般人家玩不起。但照相馆里有照相机出租,凭户口簿等有效证件就能借到。照相机只有两台,要借到它须在店刚开门时捷足先登方能如愿。我家对面就是照相馆,那天一早我带上户口本直奔那里,刚开门不多时,我就借到了。兄弟姐妹陪着母亲到西郊公园游玩了一天。园里狮虎熊豹、猿猴斑马、孔雀海狮等都进入镜头了,有的动物还进入我们观赏时拍照的背景之中、同框之内,如大象、长颈鹿等。我们拍下了好几张照片,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。

  除了拍照和借照相机,我还是照相馆常客。“万华”还有什么吸引我的?那里有《新民晚报》。我那时读小学时,就喜欢看报纸,经常在里弄或路边阅报栏伫足阅报。有天路过照相馆,眼前一亮,见店堂里沙发茶几旁有报纸,我即进去同认识的营业员打个招呼,便顺势坐下拿起我喜爱的晚报看了起来。有天我去照相馆,不见沙发茶几上有报纸。正欲离开,那位营业员阿姨从柜台里拿出报纸给我说,她刚看过,正好让我接着看,并夸我人小蛮要学习的,是好小囡。我被她说得不好意思了bifa必发。但有次我“出洋相”了。那天摄影师拿着一份测验卷递到我面前,问我能给答题吗?我一看上面尽是当年时事新闻内容的题目。我知之不多很茫然,不知如何应答,摄影师和阿姨见我窘相都笑了起来。他们说看报纸怎不知如何答题,笑我不关心时事。说得我很难堪,也让他们说对了。我那时看报纸喜欢看文艺体育和副刊散文诗歌之类。

  “万华”后来改名“向阳”,再后来改换门庭,成了小吃店。建造地铁4号、10号线时,那里沿街商铺全部拆除。而今旧貌换新颜,道路宽广,高楼林立,绿树成荫。但与万华照相馆的往事令人难忘,与之情结如烟,也挥之不去。(曹振华)